|
白了青丝红了党旗
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砟子镇育林新村党委书记、育林孤儿院院长、白山市育林孤儿福利集团总公司经理朱玉林开办孤儿院,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个又一个的孤儿走进孤儿院,共同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共同拥有一个亲爱的院长爸爸。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个又一个的孤儿在院长爸爸的关爱下,健康成长成才,树海读书阁,走出孤儿院,成就了一份份事业、组建了一个个家。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在朱玉林的带领下,使昔日贫穷落后的杨木斜村变成了今天的育林新村。二十多年的时间,朱玉林从中年步入老年,岁月白了青丝,而深情红了党旗。
一段苦难的岁月催生致富的愿望
朱玉林在家里兄妹中排行老四,所以更多的人习惯称他为朱老四。他出生地在集安农村,1岁左右时居家迁往临江县苇沙河乡。因为家庭贫困,8岁时没有条件上学,与兄妹们一起肩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13岁时,他去念了三年小学,广济读书阁,16岁时又上山种田,精彩读书阁,承担着比大人还重的负担,中午休息时把生产队的牛赶到山上去放,为的是多挣一分工分。
即使这样朱玉林也吃不饱饭,爱看读书阁,饥饿时他咂过母牛的奶,啃过马槽子里冰冻残留的包米粒,才活了下来,然而活下来是为了迎接更大的不幸。有一回他扛着200多斤的东西行路,又累又饿陷进了雪窝子,之后就像睡着了一样。当他醒来的时候,才知道是位躬腰拄棍的老人发现救了他。
有一回他赶马车拉了一车包米,下坡时坡陡路滑,他去扛辕子,一脚没踩实横摔在辕马前面,在那生死关头,老马豁上粉身碎骨的危险,猛探头一口咬住他肩上的棉袄,把他叼了起来。因为朱玉林心善,平时赶车每当重载下坡时,他都要替老马扛辕,到了坡底才停下来。主人有难,通人性的老马对主人感恩回报。
还有一回就是朱玉林16岁时,利用在生产队赶大车的机会为乡亲们拉些山货进城去卖,自己也编些柳条筐拿去换点钱,结果被抓了&ldquo,孔子读书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成了当地的“钱广”,在全公社被游斗了48天,是父老乡亲们在明里暗里给他支持、帮助,才使他活了下来。
从小经历了苦难和死亡,朱玉林性格更加坚强,对生活更加有信心。他热爱家乡,感恩父老乡亲,从小暗暗发誓一定要富起来,有钱了就能回报家乡、回报父老乡亲,就能救助和自己一样受苦受难的孩子。也许他那时并没有感觉到,也就是从那时起,在他的内心深处悄悄萌发了党员的意识。
一路的拼搏赶上了党的好政策
朱玉林在生活的道路上历经磨难、几经拼搏。直到上世纪80年代国家改革开放后,他才如鱼得水有了干事创业的舞台。党的政策好,朱玉林和妻子戚淑珍到城里创业,到1983年,他手里已经有了1000元钱,又向亲戚朋友们借了5000元,购买了一辆旧解放汽车开始跑运输,他自己一个人装车、开车、卸车,当年获利3万元,赢得了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
创业成功了,朱玉林干事创业的信心和热情更大了。他凭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树海读书阁,使事业不断发展。到1990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拥有了64辆卡车和两个矿井,企业固定资产达到2000万元,年收入200万元。到如今,树海读书阁,白山市育林社会孤儿福利集团总公司已经是白山地区最大的煤炭销售、运输民营企业,下属多个企业。公司所属企业不仅是孤儿们的就业基地,还吸纳农民工546人、下岗职工159人、大中专毕业生37人、农村退伍兵32人就业,修身读书阁。
一个家庭的救助开始了伟大的救孤事业
朱玉林从开始跑运输后,树海读书阁,收入多了,经济条件一好转,他就开始帮助别人。乡亲们进城他热情款待,乡亲们有病他送钱送药,无论大事小情,只要是父老乡亲的事,他就当成自己的事。时间长了,乡亲们离不开他,都把朱玉林视为自己最亲最近的人。
1984年,朱玉林在临江苇沙河时的一位邻家大嫂来向他求助。大嫂丈夫早逝,自己身患白血病,家里还有四个孩子,喊天天不灵,喊地地不应,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面对邻家大嫂,朱玉林二话没说,随后把大嫂送进医院进行治疗,先后拿出8000多元的医疗费,但是仍然未能挽留住大嫂的生命。
大嫂临终紧紧拉住朱玉林的手,哽咽相求,希望他能照顾自己的四个孩子。朱玉林流着泪说:“大嫂你放心吧,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我这就领回去,有我吃的就有孩子们吃的,有我孩子穿的就有你孩子穿的,我孩子有学上,你孩子一定和我孩子一样有书念”。朱玉林从此养育这四个孩子,也是从此开始了他的救孤事业。他在垃圾堆旁、煤堆里、桥洞下、铁道边、车站前,先后收留了11名无家可归的孤儿。
那邻家大嫂四个孩子当中的老大,是个男孩,叫姜波,
他回忆刚到四叔家时,自己17岁。当时四叔家在砟子镇八宝竖井那地方住,树海读书阁,那时四叔还困难,家里经常有来要账的,没办法四叔经常出去躲,精彩读书阁。家里也没有那么多房子,后来又收养孤儿,没地方住,房子都是四叔出去租的。但是四叔四婶对我们不差,就像亲生孩子一样。他家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很厚道,不欺负人,我们处的也像亲兄妹一样。
姜波说和四叔四婶有着亲爸亲妈一样感情,和他们家的孩子有着亲兄妹一样的感情,育林孤儿院就是我的家。一个真诚的眼神,一份真诚的鼓励,都给我们人生的自信,这份自信就是四叔给予的。四叔,我的亲爸爸,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他说的一句话:“养活一帮孩子,光有钱不行,还要有心。”
一面党旗飘扬起大爱和美德
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下,1991年8月份朱玉林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思想境界有了新的升华。这时候,他对党的认识,他对救孤事业,从朴素、感性上升到了理性认识。他庄严地宣誓:“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的事业尽忠”。
到1994年,朱玉林的事业进入黄金时期,公司固定资产近2个亿,金霏读书阁。经济条件好了,公司上下一荣俱荣,无论是与朱玉林一同创业的人还是公司职工,都希望他能盖一幢家属楼,改善一下生活居住条件。就是他收养的孤儿们也不希望他建孤儿院,他们希望爸爸建家属楼,自己也能住上楼房。起初,朱玉林也想满足大家的愿望,作了建家属楼的计划,可是后来他又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决定不建家属楼了,树海读书阁。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他在火车站候车时丢了钱包,正在困惑时,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怯怯地上前,拉拉他的衣襟,把钱包还给他。朱玉林以为是孩子捡的,拿出一百元钱给这个孩子,而这个孩子却哭了,说钱包是他偷,想买面包吃,一看里边钱太多,就害怕了。朱玉林眼圈红了,扯过他的小手说:“孩子别这样了,跟我走吧。”看着眼前的孩子,朱玉林心里泛起阵阵酸楚,脑海里浮现出的是更多的受苦受难的孩子。他决定不建家属楼了,要建一座孤儿院。
朱玉林当年建孤儿院时,手头并没有那么多资金,为了筹集资金,他倾其所有,变卖了自己的轿车、房地产、矿井,加上原材料投入1100多万元,在江源北线入口公路一侧建起了一所孤儿院。孤儿院占地2万多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集生活、中小学教育、娱乐于一体,满足了孩子们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需要。
2002年,朱玉林将孤儿院迁至环境更好的江源区砟子镇杨木斜村,在山清水秀的杨木斜村,重新规划建设了一个占地2.6万平方米,集生活、教育、培训、就业为一体的孤儿成长就业基地。孤儿院孩子们的生活费用和管理服务人员的工资、生活等费用,平均每年支出在160万元以上。另外,就读高中和大学的孩子每年还需要200多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这些费用的来源除市、区民政部门及个别单位给的慈善捐助外,95%的费用由朱玉林经营的福利集团公司列支,至今,孤儿院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
二十几年来,朱玉林累计收养孤儿417人。从育林孤儿院考上大学的孩子已有93人,其中,北大3名,清华2名,并有13人取得了研究生学历,2人分别留学日本和俄罗斯;有8人考上了公务员,17人走进了军营,84名孤儿已在孤儿院福利集团就业,有25人已经结婚成家了。迄今,育林孤儿院仍然是亚洲规模最大、层次最高、供养时间最长的民办孤儿院。
一颗大爱之心温暖了一个个孤儿的心窝
从建立孤儿院之时起,朱玉林就跟孩子们一起生活,一年365天只要不出差,朱玉林每天晚上都要到孩子宿舍去查铺。因为院里不断有新来的孩子,刚刚失去父母,不适应集体宿舍里的睡眠,得一点儿一点儿来。得让他们先有家的感觉,才能安下心来一点点适应环境。
全院300多个孩子,哪个生病了,华闻读书阁,朱玉林都手把着吃药喂饭,寸步不离。14岁的女孩儿刘伟得了阑尾炎,他选实力最好的医院做手术,金门读书阁,从推进手术室,就站在门口等,一直等到把孩子迎出来。小女孩儿梁富莉做口腔矫正手术时,他在手术室门口整整站了6个小时。
朱玉林把孤儿们都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这些孤儿们都把朱玉林当成自己的亲爸爸。因为爸爸忙,白天很少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孩子们十分珍惜和爸爸在一起的每寸时光。为了多分得爸爸的一点爱,孩子们之间还攀伴儿呢,精彩读书阁。比如说爸爸晚上搂着哪个孩子睡了,其他孩子就嫉妒,搂他睡也得搂我睡。比如说哪个孩子病了,爸爸不是喂药喂饭就是给买好吃的,孩子们也嫉妒,没办法就装病让爸爸来爱护,铭华读书阁。
最让朱玉林一刻不敢懈怠的,是孩子们的学习。只读了三年书的他,对知识的渴望,都寄托在了孩子们身上。他发自内心的对孩子们说,可要好好念书啊,不使劲念书,没有知识,就没有出息。你们都考上大学,都念研究生,都出国留学才好呢。只要你们都给我好好念,我就是砸锅卖铁,卖了房子出去住窝棚,也要供你们念书。
院里成立了全日制学校,解决了孩子们到县城上学走读的问题。2009年朱玉林又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综合教学楼,形成了集教育、生活、就业一体的三个基地。每当走进办公室,朱玉林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拿起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单。300多名孩子每次考试的分数情况,谁上去了,谁下来了,金门读书阁,差的是几分,是什么原因,他都清清楚楚。工作再忙,他也要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即使出差在外,一天也要往家打十几个电话,挨个询问。
朱玉林没读几年书,却有着超常的记忆力,爱看读书阁,300多名孤儿的名字、从哪里来的、有什么习惯,甚至大多数孤儿的生日,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每逢孩子生日的时候,他都告诉灶房做几个孩子喜欢吃的菜,为孩子们举行小型的联欢会,孩子们都亲切的叫他院长爸爸。
著名歌唱家,被誉为爱心大使的关牧村到育林孤儿院看孩子们,她对朱玉林说:“老弟啊,我就不看院里的管理了,我就看孩子们的脸色,孩子们的脸色好生活就好”。
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结出累累硕果
孤儿院就像是一方沃土,院长爸爸就像是一棵大树。孤儿们一个个、一群群的长大了,成家结婚的就有25人了,院长爸爸的大孙子都19岁了,他们就像枝枝叶叶围绕着大树。
从早期开始,孩子们结婚时,朱玉林给他们每人结婚费用4万元,婚事都是朱玉林亲自操办。孤儿王忠良结婚在白城,树海读书阁,朱玉林带了七八辆车去参加婚礼,每辆车上的人都是满满的,这么大的一个亲友团,谁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孤儿的婚礼。
孤儿王国平大学毕业后在广州消防队参加工作,多次在部队立功,二十八岁就已经成了一名优秀的营级指挥官。王国平结婚时,朱玉林带领亲友团到广州参加王国平的婚礼,光飞机票、婚宴的费用就花了18万多。
最让人感动的是,朱玉林在典礼上讲话后,王国平哭了,典礼上所有的人都哭了。消防队的政委哭着说:“我们原来不知道王国平是个孤儿,他有你这么个好爸爸,有这么好的一大家子人,上哪能看出他是孤儿。”
前面介绍过的孤儿姜波,今年已经45岁了,26岁时结的婚,朱玉林给成的家。姜波说他结婚时花4万元钱,条件很好了,四叔给张罗,老风光了。
姜波现住白山市,是完美中国有限公司资深销售总监,已经是拥有500多万元资产的民营企业家。他传承了朱玉林的大爱和美德,经营的企业安置了39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还长期资助家乡9名小学生读书。他说是四叔给了他新生,塑造了他做人的品格,自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要长期救助、帮助困难的孩子,一直到1000个。
每年的八九月份,是朱玉林手头最紧的时候。因为每到这个季节,上高中、上大学的孩子们就要交学费了,要200多万。每到这个时候,朱玉林总是东倒西借,也给姜波打电话:“你回来一趟,和媳妇一起回来”。姜波两口子回来后,朱玉林说:“能不能借个三十万五十万的,给孩子们交学费”。姜波说:“四叔,你电话里说一声就得了么,干嘛非得见面说”。朱玉林说:“电话里说不明白,叫你媳妇一起来,也好叫她知道是怎么回事啊”。
这些孤儿中也有不省心的孩子。有个叫申建平的男孩,妈妈不要他了,他到院里后住不下,还是总想找妈妈。听说妈妈在黑龙江,就偷偷跑黑龙江找妈妈去了。结果在黑龙江被黑工给扣下了,是他的同伴打回电话,朱玉林闻讯后协调黑龙江慈善会,好不容易才把这孩子救了回来。
孤儿张贵斌,到院里后怎么教育也不学好,打人把朱玉林的儿子大海打的鼻口流血,但是朱玉林不在乎,大海也不在乎,为此大海还替张贵斌求情呢。张贵斌当兵、成家、安排到林场工作,都是朱玉林一手操办的,但是这小子就是不争气,最后因为偷盗被判了11年刑,现在锦州监狱服刑。再不好也是自己的孩子,张贵斌服刑后,媳妇带个孩子生活不容易,孔子读书阁,朱玉林时常关照她们,有困难就帮助,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孤儿院的孩子们一个个长大了,出息了,参加工作了,成家了,他们也有孩子了。朱玉林的子女越来越多了,孤儿院这个大家庭越来越大了。孤儿院最热闹的就是每年的春节,已经走出去在外面的孩子们回来过年,领着媳妇的,带着女婿的,抱着孩子的,都回来了。
朱玉林兴奋的说,一到过年家里就闹死了,这些孩子一宿一宿的作腾不睡觉,作腾的我也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在外面工作的那些孩子,不光自己回来过年,也不光带着媳妇孩子回来过年,还带着外省的朋友和外国的朋友回来过年,就是让他们的朋友们也来感受孤儿院这个特殊的大家庭、幸福的大家庭。回来的这些孩子还只是三分之一呢,吃饭就得放个六七十桌,过个年就得五六十万的费用。光放鞭炮、烟花就得三万多的费用。
朱玉林说,这些孩子们孝顺,每年过年光孩子们送我的钱就得100多万。孩子们的东西和钱他不想要,但是孩子们的心意他拒绝不了。孩子们出息了,研究生13个,考博30多了,今年又有6个孩子考上大学了。在外面的孩子年薪20万的就有5个,有在日本工作的,有在俄罗斯工作的。在上海工作的一个孩子一次给我打回来10万元给我花,他想我能高兴,结果叫我好顿训。
孩子们给朱玉林的钱,他也不花,大儿子姜波想出一个办法。姜波说,出去的孩子们当中也有困难的,我们还得帮。他建议自己拿出30万元,然后再把每年孩子们给爸爸的钱和在一起,成立一个类似于帮扶中心的这么一个组织,谁有困难就帮助谁。姜波的想法得到了爸爸的支持,朱玉林说,你拿30万,我拿200万,就这么定了。
朱玉林总是自豪地说:“孩子们是我最大的财富,现在全国除了西藏、青海、甘肃,其他地区都有我的儿女,等退休后我到每个儿女家住上一天,一年365天就过去了。”
一份失去的亲情一家永远的伤痛
每年一进入阴历三月份,朱玉林就一天一天的数,一夜一夜的数,孔子读书阁,一直数到三月二十三。每年每到阴历三月二十三这一天,孤儿院的孩子们就会自发的去给一个人上坟。朱玉林日思夜想的这个人,孩子们年年祭奠的这个人,就是朱玉林的二女儿,二燕。如果二燕还活着,今年34岁了。
办孤儿院,朱玉林把更多的温暖和爱心都给了那些最需要疼爱的孩子们,他觉得自己的孩子有家,有爸爸妈妈,还有更多的亲人疼爱,而孤儿们没有。平时他开车送孤儿们上学,自己的孩子走着走,其实他是想叫孤儿们得到更多的温暖,叫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多的磨练。
无形中缺少了对自己亲生孩子的疼爱,引起孩子对自己的误解和不满。
1995年夏季的一个雨天,18岁的二燕披着一块遮雨的塑料布走在上学的路上,看见爸爸亲自去送孤儿上学心生嫉妒。她拦下爸爸的车,质问爸爸为什么管别人不管自己,她原以为爸爸会把她也拽上车,她原以为爸爸至少会露出一个愧疚的笑脸,结果,树海读书阁,爸爸把她训了,随后听到的是重重的关车门的声音,她心里也是“砰”的一声。
二燕一晚上也想不开,心理挣扎很厉害。自己眼看临近中考了,多么想和爸爸谈谈自己升学的压力,学习的烦恼,可是爸爸只知道忙他的孤儿院,天下这么大的雨,爸爸也不管自己。爸爸早上起来带孤儿跑步,晚上回家去孤儿院查寝,一天天连面都见不到,自己简直都不如个孤儿,金霏读书阁。他恨爸爸,这种恨基于对爸爸深深的爱。第二天早上,二燕在学校喝了农药。
二燕就这样死了,妈妈伤痛,什么也不说,就是哭。朱玉林的父亲在悲痛过后怒火中烧,拿着木棒劈头盖脸把他好顿打。还没等朱玉林缓过神来,他二哥又来了,二哥平时最疼爱二燕,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把怒气、怨气都发泄在朱玉林身上,把朱玉林打得鼻口出血。
朱玉林一句辩解的话也没有,他病倒了,16天16宿不出门,宁静读书阁,谁也不见。院里的172名孤儿都来了,大儿子姜波领着孩子们,从门底下给爸爸递进去一封信,爸爸不出来,不管我们了么,因为我们您失去了亲生女儿,我们还是都走吧。朱玉林的心都碎了,他推开门把跪在地上的孩子一个个拉起来:“手心手背都是肉,你们都是我的孩子,哪个也不能走”。
这些年来,朱玉林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二燕,随着年龄的增长,思念之情更深,愧疚之心更重。无论走到哪里,看见女孩就想起二女儿,看见和二女儿长得相像的女孩就神情恍惚。有一次在吉林大厦,他看到一个女孩长得和二女儿一模一样,他就一直在后面跟着看,华闻读书阁。那个女孩骂他是流氓,朱玉林缓过神来,向女孩解释,那个女孩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也感动了。
一份党旗下的承诺建起一个新村
朱玉林从入党的那一刻起,就深深知道自己肩上又多了一份担子,树海读书阁,要勇于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2002年,经组织上安排,朱玉林承担起杨木斜村书记这一新的使命。在就职讲话时他表态:“我到这里村来不是为了当官,更不是为捞钱,就是一心想为咱们村和父老乡亲实实在在做点事,让大家生活得更好、更富裕!”
杨木斜村是江源区砟子镇较为偏远的山村,有9个组、216户、1267人,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不富裕。朱玉林接管杨木斜村后,杨木斜村更名为育林新村,建党委,党组织任命他为育林新村党委书记兼村主任。上任后,朱玉林和班子成员多方谋划,用实际行动改旧村建新村。
该村入村公路1996年被洪水冲毁,道路问题是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的一件大事。道路不修村民难富,在村集体经济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朱玉林通过向上级政府争取和和自行出资筹措了258万元资金,修通了长6.8公里,宽4.5米的村村通水泥板路。他又卖掉自己在外地的一个矿井,投资860万元建设了一条长2.7公里,双幅宽19.5米的国家级公路,彻底解决了村民出入难的问题。
在农村“三项工程”建设中,朱玉林为调动村民创业的积极性,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还经常邀请省、市专家到村里进行技术培训指导,组织农民发展种植产业和养殖产业。如今育林新村的村民有种菜的、种药的、养猪的、养牛的、跑运输做生意的,养鸡场、多层板厂、饮料厂、果酒厂、洗煤厂、硅粉厂、黑木耳生产基地、中草药种植基地、轧钢厂、彩釉砖厂也都纷纷建了起来。
为党分忧,为群众解愁。朱玉林到村里后,一次在春节前走访时发现一部分村民生活困难,为使这部分村民能过上一个祥和的春节,他自已拿出5000斤大米、5000斤白面慰问了50户困难村民。春耕期间他又主动联系农用物资,把化肥、种子送到这些农户家中。这些年来,谁家有困难他帮助谁,困难村民说光朱玉林给送的米面油都记不清有多少了。
村里老人多,60岁以上的老人有147人,这些老人都统一入了社保。80岁以上的老人有30多人,朱玉林在每年的重阳节,树海读书阁,都把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请到孤儿院,请他们观看孩子们表演的节目,并安排食堂做些可口的饭菜招待老人,自己拿钱给这些老人每人500元钱。当了解到部分村民住在沟沟岔岔,山路难走,孩子上学不方便,他就安排这些孩子在孤儿院免费住宿、就餐。
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红白喜事,朱玉林不仅能到场,每次随礼都是两三千元。村民王连富儿子结婚,家里缺钱,找朱玉林借点钱。朱玉林拿出一万元钱给王连富,告诉他不用还了。村民们知道,他这不是显富,二是在变相的帮助、扶持困难的村民。
老党员丁玉喜,一辈子没结婚,他家盖房上房架那天,朱玉林去了,送给丁玉喜3000元钱,说你这一辈子没儿没女的不容易,这些钱就算是我给你报销的招待费,家里盖房子,人吃马喂的不得花钱吗。
如今走进育林新村,宽阔的水泥四车道平坦洁净,道中间路灯亭亭玉立,路两侧绿草茵茵。占地3万平方米的中华慈善教育培训中心、生态园、养鱼池、亭台小桥座落其中。依山傍水,粉墙红顶、绿树丛中的5000平方米的教学楼优雅别致。村组水泥路网络四通八达,住宅区17栋二层花园式村民住宅楼与红花小草相映生辉,集中供气的桔杆液化站更是彰显农业科技文明。位于村口的“小康示范村”,“国家级生态示范村”村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按照朱玉林的情况和他所做出的贡献,他的企业可以申请免税,但他从不申请免税,也没有传说中的偷税漏税问题,而是积极的纳税。他的企业被吉林省人民政府、白山市人民政府、江源区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民营企业、明星企业,企业一直到现在始终挂着省市纳税大户的奖牌。
党和国家领导人,省市领导多次到育林孤儿院视察指导工作,到育林新村参观调研。朱玉林赢得了众多的荣誉和桂冠:中华慈善总会永久理事、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中华慈善家,中华名人扶贫杰出贡献奖、中华慈善特殊贡献奖、全国爱心捐助奖、百名中华慈善人物、吉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吉林省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
2011年七一,在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代表纪念建党90周年座谈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习近平打破接见常规,先后亲切的和朱玉林握手交谈。胡锦涛亲切地向朱玉林询问收养孤儿情况,鼓励他把慈善事业发展好。这次党的十八大,朱玉林作为白山市两名代表之一,参加党的盛会。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永远不会失落。
朱玉林,院长爸爸,我们爱你!
相关的主题文章:
我的日子_1
写在双十一
拿什么拯救你们,我的某些同胞
让梦想熠熠生辉 —读《将心共鸣》
母亲的背影【琴台文艺】_1 |
|